4D8pkfDEmxu women.huanqiu.comarticle“中年少女”,为啥入坑烧钱的“娃圈”?/e5annnavo/e5at2gq3u中年玩家CC今年40岁了,是一个4岁男孩的母亲。除此之外,她还有12个小布娃娃,其中她最喜欢的娃娃叫小玉米,头大眼睛大身子小,脸蛋粉扑扑,还有一张嘟嘟嘴。刚收到小玉米的时候,睡觉时,CC都会小心翼翼把她放在枕边。小玉米的原型是日本玩具公司生产的小布娃娃(以下简称“小布”),起源于美国,英文名叫Blythe,2000年风靡日本,之后渐渐传入中国。与芭比娃娃相比,小布可以换头发、眼片,控制眼珠朝向,可玩性高。一年多前,CC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小布娃娃的照片,很快也成为了一名“娃娘”——小布娃娃玩家们对自己的称呼。所谓的“玩”娃娃,就是给娃娃精心搭配衣服、鞋子、发型、配饰,拍照,就跟CC小时候玩娃娃一样,只是多了拍照的程序。不一样的是,小时候的CC会把娃娃想象成自己,现在,她有时会把娃娃当成女儿,以求弥补些没有女儿的遗憾。CC整理娃娃和相关物品但有的妈妈,即使有女儿也会玩娃娃,比如CC的好朋友雅萱。雅萱儿女双全,看到CC的娃娃以后,也一发不可收拾地着迷了。还会把自己的娃娃跟女儿的娃娃分开,锁在柜子里,免得被女儿磕坏了。除了线下和好朋友交流,CC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玩娃娃的经历,结果收到很多留言,发现玩家从30+到60+,每个年龄段都有,有的家里娃娃很多,还有的会跟六七十岁的妈妈一起玩。另外,CC原以为,像自己这样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的“娃娘”很少,结果后来发现,大多数玩家都已婚已育,职业也五花八门,有企业高管、老师、家庭主妇、刚工作的研究生,还有工作忙翻天的医生,稍有点空闲时间,就去摸娃娃、给娃娃拍照、买衣服,甚至帮其他玩家买限量版的娃娃假发。一位“娃娃”行业的从业者源先生则观察,在中国,玩家的城市分布非常明显,上海和北京是玩家最多的两个城市,其次是广州、成都和杭州。他告诉本刊,98%的玩家都是女性,30-40岁的居多,各行各业都有,“毕竟玩小布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”。其实不光在中国,成年人爱玩娃娃,国外也一样。去年12月,20岁的耒耒在英国参加了一个小布娃娃周边的展,“那天奶奶超级多”,也有比她小的人,但都是陪奶奶们来的孙子,“我应该是全场玩家里,年纪最小的了”。给娃娃拍照的日常中年人的底气周琪是40岁入坑玩娃娃的,她也儿女双全,最早买的小布娃娃,是送给6岁女儿的生日礼物,结果女儿不是很喜欢,搁在了家里。周琪后来无意中发现,小布娃娃的眼片是滴胶真人风的,换个光头壳,就能换各种各样的假发,她的兴致就被提了起来。再加上那时儿子女儿都上学了,她的时间也充足。 在玩娃娃上,周琪是有过遗憾的。她记得,高中时去闺蜜家玩,看到闺蜜家有七八个小布娃娃,很好看,她当时不知道小布娃娃的价格,想让闺蜜送一个给她,结果被拒绝了,不过闺蜜还是借了一个给她玩了一阵子。 后来她才了解到,一个基础款的小布娃娃,也要一千多块钱,光是娃娃的小衣服,就有上千上万的。正因为玩娃娃需要经济实力,周琪注意到,2022年经济形势不好,有些玩家直接退圈了。 买基础款的原装娃娃只是“入坑”的第一步,实际上,近年来还流行玩改妆后的娃娃,就是在原装娃娃的基础上,由手工艺人给娃娃雕刻、打磨、上色,完成“换脸”,diy出各种各样的表情。这样的娃娃价格低则几千元,上不封顶。比如2022年,就有被改的娃娃拍出400万天价。 甚至,由此还衍生出一个职业——“改娃师”。“改娃师”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,会在社交媒体或二手交易网站上“接单”。在国内,如果是一线改娃师,一次改妆价格大约在1-2万元,普通改娃师一次也要3000-5000元。本刊采访过三位改娃师,月收入由资历、水平、名气和工作量决定,有的在1-2万之间,有的则能达到4-5万。 改娃师的改妆成品(图|源先生)改娃是个精细活,进度慢。有时玩家需要拼运气,才能约上改娃师的改妆机会。甚至等上两三年才拿到一个改妆名额,在娃圈里也不是稀奇事。正式送改后,一般也需要等上2-3个月,才能收到改妆好的娃娃。CC有三个送改的娃娃,最长的一个,等了4个月。 娃娃还有许多周边,比如娃衣、娃鞋、娃包、娃屋、假发、抱偶、家具等等,在周琪看来,想给娃娃拍出精美的照片,提升玩娃娃的体验感,这些都是必备的。在CC家里,有半个房间专门用来放置她12个娃娃和她们的小衣服、小鞋子和小家具。CC和周琪都没有细算过在娃娃上的支出,但她们估计,10万应该是有的。 在玩小布娃娃之前,CC有漫长的“玩娃娃史”。她小时候喜欢芭比娃娃,每次去商场。都会在芭比娃娃的货架上流连忘返,但妈妈告诉她,只能买一个。当时攒压岁钱买喜欢的珍妮娃娃时,她就幻想,“将来要把娃娃和她们的漂亮衣服都买下来”。 二十出头的年纪,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出国,她都会带上喜欢的娃娃。不过硕士毕业后,忙于事业和婚姻,囿于精力和财力,CC倒是有过一长段时间,无法玩娃娃。后来即使到了30来岁,第一次路过小布娃娃的专柜,面对1000多元的价格时,她仍然没舍得入手。 小玉米在迪士尼乐园直到39岁再次在网上刷到小布娃娃的照片,她一连刷了两三个小时,随后花6000元入手了自己的第一只小布娃娃。她还记得收到时的心情,“觉得做一个40岁的中年人也蛮好的,可以实现小时候的梦想。”中年人的焦虑和童心回想起来,CC重新开始玩娃娃,也不光是因为经济实力提高了。其实四五年前,CC就辞掉了外企运营高管的工作,开始回家全职照顾儿子。被奶瓶、尿不湿包围的日子里,虽然也收获了养育孩子的快乐,但CC仍然时不时觉得,母亲的角色让她喘不过气,“妈妈的付出和消耗是大于收获的”。 后来,儿子稍微大一点,能上幼儿园了,CC也有了些自己的时间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她开始玩小布娃娃。她记得自己刚入圈的时候,“非常上头”,一个月买一只,然后疯狂购入周边产品。带孩子很累的时候,CC会格外期待收到和娃娃有关的快递,还幻想着有一个房间,里面除了娃娃和公仔,什么都不放。对CC来说,摸摸娃娃的头发,给她们换上精美的衣服,拍出美美的照片,“会觉得很解压、很治愈”。 带“娃娃”出门拍照治愈和解压,往往是玩家们玩娃娃的主要原因。2016年,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的学者祝婧媛,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,她提到,玩娃娃可以让玩家暂时忽略现实世界,安放幻想,寻觅到一种深刻、热情、迷恋、忘怀的心灵体验。 对CC来说,玩小布娃娃和带儿子,一个是能量补给,一个是能量消耗。所以每隔一两周,她必须单独抽出一段时间,用来玩娃娃。并且,她从不会边带娃,边玩“娃娃”,因为“两者是不能共存,带娃的时候我是妈妈,玩娃娃的时候我是我自己”。 和CC一样,周琪也离开职场四五年了,此前她在媒体行业工作,后来回到家全职带两个小孩。带孩子并不容易,加上疫情影响,周琪先生的生意受到打击,她感到更加需要玩娃娃缓解焦虑和压力。 玩娃娃虽然费钱,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CC的消费习惯。CC说,以前每隔一两个月,她就会去买名牌包包和珠宝,每到生日,也会挑一个大牌包。但今年,她开始觉得“买包没啥意思”,只是“想显示些什么”。甚至买衣服上,她也从追求样式变成了追求少而精。另外,为了给娃娃拍出精美的照片,CC还专门买了相机,学习专业摄影。她现在不光拍娃娃,也学习拍风景和人像。 带娃娃街拍CC说,如今回想起来,在以前给儿子买东西的时候,她已经忍不住“夹带私货”,比如在一堆给儿子的玩具车、玩具枪之间,放上一两只给自己的毛绒绒的公仔。在照顾孩子的间隙,摸一摸或抱一抱公仔,CC就觉得“值了”。 但那时,因为怕被说“幼稚”,CC还不太明显表露喜好。玩娃娃以后,她结识了很多“内心少女”的同龄人,才觉得“幼稚”也挺好的。 CC和她们在线上有群,有的还发展成了现实中的好友,大家会一起带着娃娃去网红餐厅拍照,互借或互换“娃娃”、配饰。对CC来说,通过玩娃娃交到的朋友,和在职场、商场里认识的人都不一样,因为没有利益关系,大家都能把内心最童真的那一面展现出来,“好像重新回到了校园时光,经历那种单纯的友情”。 根据CC的了解,这些玩家在职场上也都雷厉风行、独立强势。但在娃圈里,“每个人内心装着的小女孩都被放出来了”。这种场景就像CC曾在迪士尼乐园观察到,很多80后会抱着大大的公仔疯玩,以一种小朋友的方式跟工作人员或者路人互动,但不会显得维和,而是自然而然,释放天性,与环境融为一体。 CC记得,她十几岁看台湾综艺,电视机里一个40多岁的阿姨说,自己喜欢Hello Kitty和粉红色。当时,十几岁的CC愣住了,“中年人怎么还会喜欢这么幼稚的东西?”现在,CC也40岁了,她恍然大悟:原来这个喜好不分年龄。 CC觉得自己的童年还算幸运,时不时就会收到亲戚们从国外带回来的娃娃,并未经历这方面的缺失或遗憾,就是一直都喜欢而已。CC的妈妈完全无法理解她对娃娃的喜爱,在CC看来,这是因为妈妈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“物质的极度匮乏使她变得非常现实”,进而认为“有用”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。 不光妈妈不理解,CC猜测,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觉得“中年人玩娃娃比较奇怪”,所以她从来不会在朋友圈分享娃娃。但她在4岁儿子的面前不会隐藏,CC有时会跟儿子说,“不要碰妈妈的玩具”,如果儿子碰了,她会在一旁提醒,要轻拿轻放。CC想,或许儿子会跟幼儿园老师说“我妈妈喜欢玩娃娃”,但她觉得,“没关系,做自己就好了”。1685671121318责编:李晓丹三联生活周刊168567112131811[]//img.huanqiucdn.cn/dp/api/files/imageDir/e6b8d8b86459ce51207b5b834374566b.jpg{"email":"lixiaodan@huanqiu.com","name":"李晓丹"}
中年玩家CC今年40岁了,是一个4岁男孩的母亲。除此之外,她还有12个小布娃娃,其中她最喜欢的娃娃叫小玉米,头大眼睛大身子小,脸蛋粉扑扑,还有一张嘟嘟嘴。刚收到小玉米的时候,睡觉时,CC都会小心翼翼把她放在枕边。小玉米的原型是日本玩具公司生产的小布娃娃(以下简称“小布”),起源于美国,英文名叫Blythe,2000年风靡日本,之后渐渐传入中国。与芭比娃娃相比,小布可以换头发、眼片,控制眼珠朝向,可玩性高。一年多前,CC在社交媒体上刷到小布娃娃的照片,很快也成为了一名“娃娘”——小布娃娃玩家们对自己的称呼。所谓的“玩”娃娃,就是给娃娃精心搭配衣服、鞋子、发型、配饰,拍照,就跟CC小时候玩娃娃一样,只是多了拍照的程序。不一样的是,小时候的CC会把娃娃想象成自己,现在,她有时会把娃娃当成女儿,以求弥补些没有女儿的遗憾。CC整理娃娃和相关物品但有的妈妈,即使有女儿也会玩娃娃,比如CC的好朋友雅萱。雅萱儿女双全,看到CC的娃娃以后,也一发不可收拾地着迷了。还会把自己的娃娃跟女儿的娃娃分开,锁在柜子里,免得被女儿磕坏了。除了线下和好朋友交流,CC还在社交媒体上分享自己玩娃娃的经历,结果收到很多留言,发现玩家从30+到60+,每个年龄段都有,有的家里娃娃很多,还有的会跟六七十岁的妈妈一起玩。另外,CC原以为,像自己这样“上有老,下有小”的“娃娘”很少,结果后来发现,大多数玩家都已婚已育,职业也五花八门,有企业高管、老师、家庭主妇、刚工作的研究生,还有工作忙翻天的医生,稍有点空闲时间,就去摸娃娃、给娃娃拍照、买衣服,甚至帮其他玩家买限量版的娃娃假发。一位“娃娃”行业的从业者源先生则观察,在中国,玩家的城市分布非常明显,上海和北京是玩家最多的两个城市,其次是广州、成都和杭州。他告诉本刊,98%的玩家都是女性,30-40岁的居多,各行各业都有,“毕竟玩小布还是需要一定的经济基础”。其实不光在中国,成年人爱玩娃娃,国外也一样。去年12月,20岁的耒耒在英国参加了一个小布娃娃周边的展,“那天奶奶超级多”,也有比她小的人,但都是陪奶奶们来的孙子,“我应该是全场玩家里,年纪最小的了”。给娃娃拍照的日常中年人的底气周琪是40岁入坑玩娃娃的,她也儿女双全,最早买的小布娃娃,是送给6岁女儿的生日礼物,结果女儿不是很喜欢,搁在了家里。周琪后来无意中发现,小布娃娃的眼片是滴胶真人风的,换个光头壳,就能换各种各样的假发,她的兴致就被提了起来。再加上那时儿子女儿都上学了,她的时间也充足。 在玩娃娃上,周琪是有过遗憾的。她记得,高中时去闺蜜家玩,看到闺蜜家有七八个小布娃娃,很好看,她当时不知道小布娃娃的价格,想让闺蜜送一个给她,结果被拒绝了,不过闺蜜还是借了一个给她玩了一阵子。 后来她才了解到,一个基础款的小布娃娃,也要一千多块钱,光是娃娃的小衣服,就有上千上万的。正因为玩娃娃需要经济实力,周琪注意到,2022年经济形势不好,有些玩家直接退圈了。 买基础款的原装娃娃只是“入坑”的第一步,实际上,近年来还流行玩改妆后的娃娃,就是在原装娃娃的基础上,由手工艺人给娃娃雕刻、打磨、上色,完成“换脸”,diy出各种各样的表情。这样的娃娃价格低则几千元,上不封顶。比如2022年,就有被改的娃娃拍出400万天价。 甚至,由此还衍生出一个职业——“改娃师”。“改娃师”需要有一定的美术功底,会在社交媒体或二手交易网站上“接单”。在国内,如果是一线改娃师,一次改妆价格大约在1-2万元,普通改娃师一次也要3000-5000元。本刊采访过三位改娃师,月收入由资历、水平、名气和工作量决定,有的在1-2万之间,有的则能达到4-5万。 改娃师的改妆成品(图|源先生)改娃是个精细活,进度慢。有时玩家需要拼运气,才能约上改娃师的改妆机会。甚至等上两三年才拿到一个改妆名额,在娃圈里也不是稀奇事。正式送改后,一般也需要等上2-3个月,才能收到改妆好的娃娃。CC有三个送改的娃娃,最长的一个,等了4个月。 娃娃还有许多周边,比如娃衣、娃鞋、娃包、娃屋、假发、抱偶、家具等等,在周琪看来,想给娃娃拍出精美的照片,提升玩娃娃的体验感,这些都是必备的。在CC家里,有半个房间专门用来放置她12个娃娃和她们的小衣服、小鞋子和小家具。CC和周琪都没有细算过在娃娃上的支出,但她们估计,10万应该是有的。 在玩小布娃娃之前,CC有漫长的“玩娃娃史”。她小时候喜欢芭比娃娃,每次去商场。都会在芭比娃娃的货架上流连忘返,但妈妈告诉她,只能买一个。当时攒压岁钱买喜欢的珍妮娃娃时,她就幻想,“将来要把娃娃和她们的漂亮衣服都买下来”。 二十出头的年纪,无论是出门旅游还是出国,她都会带上喜欢的娃娃。不过硕士毕业后,忙于事业和婚姻,囿于精力和财力,CC倒是有过一长段时间,无法玩娃娃。后来即使到了30来岁,第一次路过小布娃娃的专柜,面对1000多元的价格时,她仍然没舍得入手。 小玉米在迪士尼乐园直到39岁再次在网上刷到小布娃娃的照片,她一连刷了两三个小时,随后花6000元入手了自己的第一只小布娃娃。她还记得收到时的心情,“觉得做一个40岁的中年人也蛮好的,可以实现小时候的梦想。”中年人的焦虑和童心回想起来,CC重新开始玩娃娃,也不光是因为经济实力提高了。其实四五年前,CC就辞掉了外企运营高管的工作,开始回家全职照顾儿子。被奶瓶、尿不湿包围的日子里,虽然也收获了养育孩子的快乐,但CC仍然时不时觉得,母亲的角色让她喘不过气,“妈妈的付出和消耗是大于收获的”。 后来,儿子稍微大一点,能上幼儿园了,CC也有了些自己的时间。也是在这个时候,她开始玩小布娃娃。她记得自己刚入圈的时候,“非常上头”,一个月买一只,然后疯狂购入周边产品。带孩子很累的时候,CC会格外期待收到和娃娃有关的快递,还幻想着有一个房间,里面除了娃娃和公仔,什么都不放。对CC来说,摸摸娃娃的头发,给她们换上精美的衣服,拍出美美的照片,“会觉得很解压、很治愈”。 带“娃娃”出门拍照治愈和解压,往往是玩家们玩娃娃的主要原因。2016年,厦门大学心理咨询与教育中心的学者祝婧媛,发表过一篇学术论文,她提到,玩娃娃可以让玩家暂时忽略现实世界,安放幻想,寻觅到一种深刻、热情、迷恋、忘怀的心灵体验。 对CC来说,玩小布娃娃和带儿子,一个是能量补给,一个是能量消耗。所以每隔一两周,她必须单独抽出一段时间,用来玩娃娃。并且,她从不会边带娃,边玩“娃娃”,因为“两者是不能共存,带娃的时候我是妈妈,玩娃娃的时候我是我自己”。 和CC一样,周琪也离开职场四五年了,此前她在媒体行业工作,后来回到家全职带两个小孩。带孩子并不容易,加上疫情影响,周琪先生的生意受到打击,她感到更加需要玩娃娃缓解焦虑和压力。 玩娃娃虽然费钱,但另一方面也改变了CC的消费习惯。CC说,以前每隔一两个月,她就会去买名牌包包和珠宝,每到生日,也会挑一个大牌包。但今年,她开始觉得“买包没啥意思”,只是“想显示些什么”。甚至买衣服上,她也从追求样式变成了追求少而精。另外,为了给娃娃拍出精美的照片,CC还专门买了相机,学习专业摄影。她现在不光拍娃娃,也学习拍风景和人像。 带娃娃街拍CC说,如今回想起来,在以前给儿子买东西的时候,她已经忍不住“夹带私货”,比如在一堆给儿子的玩具车、玩具枪之间,放上一两只给自己的毛绒绒的公仔。在照顾孩子的间隙,摸一摸或抱一抱公仔,CC就觉得“值了”。 但那时,因为怕被说“幼稚”,CC还不太明显表露喜好。玩娃娃以后,她结识了很多“内心少女”的同龄人,才觉得“幼稚”也挺好的。 CC和她们在线上有群,有的还发展成了现实中的好友,大家会一起带着娃娃去网红餐厅拍照,互借或互换“娃娃”、配饰。对CC来说,通过玩娃娃交到的朋友,和在职场、商场里认识的人都不一样,因为没有利益关系,大家都能把内心最童真的那一面展现出来,“好像重新回到了校园时光,经历那种单纯的友情”。 根据CC的了解,这些玩家在职场上也都雷厉风行、独立强势。但在娃圈里,“每个人内心装着的小女孩都被放出来了”。这种场景就像CC曾在迪士尼乐园观察到,很多80后会抱着大大的公仔疯玩,以一种小朋友的方式跟工作人员或者路人互动,但不会显得维和,而是自然而然,释放天性,与环境融为一体。 CC记得,她十几岁看台湾综艺,电视机里一个40多岁的阿姨说,自己喜欢Hello Kitty和粉红色。当时,十几岁的CC愣住了,“中年人怎么还会喜欢这么幼稚的东西?”现在,CC也40岁了,她恍然大悟:原来这个喜好不分年龄。 CC觉得自己的童年还算幸运,时不时就会收到亲戚们从国外带回来的娃娃,并未经历这方面的缺失或遗憾,就是一直都喜欢而已。CC的妈妈完全无法理解她对娃娃的喜爱,在CC看来,这是因为妈妈出生于上世纪五六十年代,“物质的极度匮乏使她变得非常现实”,进而认为“有用”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。 不光妈妈不理解,CC猜测,大部分人可能都会觉得“中年人玩娃娃比较奇怪”,所以她从来不会在朋友圈分享娃娃。但她在4岁儿子的面前不会隐藏,CC有时会跟儿子说,“不要碰妈妈的玩具”,如果儿子碰了,她会在一旁提醒,要轻拿轻放。CC想,或许儿子会跟幼儿园老师说“我妈妈喜欢玩娃娃”,但她觉得,“没关系,做自己就好了”。